自从达达艺术和马塞尔·杜尚之后,我觉得艺术史就开始分岔了。其中的一种艺术史是延续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审美价值,学院维持了这样的光荣传统,国际上许多大画廊、拍卖行大部分是这一类型的作品。还有一种艺术史是消灭了手工的重要性,观念变得非常重要,作品也不再有个体价值。一个当代艺术家很难再用一件作品表达他一生的价值观,而古典艺术家一辈子一件在美术馆里挂着,这一件就够了。当代艺术、现代艺术早就丧失了单兵作战的能力,趋向于系列化的表达,复数化的表达,长时间重复表达,只有这样才能看出力量,必须是兵团式的,人海战术式的,单兵作战不行。这是现当代艺术的问题,我不想说这是缺点,这是表达方法、语法的不同。
博伊斯提出了社会雕塑这样的想法之后,雕塑这两个字和传统的意义就有很大区别了,吉尔伯特和乔治也扮演过会唱歌的雕塑。雕塑早就没有物质材料方面的限制,它和装置等很多观念艺术已经没有了形态上的本质区别。
在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正在进行开幕式的时候,展厅里突然开始播送航班信息,飞往纽约、巴黎的某某航班请前往某某登机口,表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当时参加展览非常忙,飞来飞去的表象,当然里面有调侃讽喻的东西,这是周铁海当年以观念的方式做的一件社会雕塑作品。丁乙在最新的个展里放了一堆彩色的画框,平面作品变成了一个书架或者一个画库的局部,他也是在尝试着把绘画变成雕塑或者装置。喻红的妹妹喻高多年前做过充气的雕塑,把气体做成了一个抽象造型。现在有更多的作品形态出现在雕塑的范畴里,到底是装置还是雕塑的范畴大,已经无所谓了。
不久前,油雕院的“超限——上海当代雕塑研究展”引起了关注。当网络和数字媒介如此发达,整个艺术形态已经超限,没有边界了的时候,还有很多人在关注雕塑这件事情,证明我所说的第一种艺术类型还在延续,这是一件我觉得挺开心的事。多少年前我曾经悲观过,雕塑这条路不太有人要走了。现在看来,盲目选择第二条路的人多了,第一条路反而变得非常珍贵非常重要。这是直接去关心物质本身,去关心动手这件事,在面对人类生存地位遭遇人工智能的挑战的时候,艺术是有必要存在的。
谷歌做了一个伦勃朗计划,输入伦勃朗所有的创作,让人工智能再构想出伦勃朗没有画过的作品。但是我觉得这个只是复制、剪切、粘贴、嫁接的方法,还不算是真正的原创。据说钢琴演奏的AI可以弹奏到人类无法达到的速率,但是它仍然不会作曲,只会弹奏和改编人类作的曲子而已。由此可以看出手工雕塑是多么有必要,对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关尊严的事情。
说到雕塑在上海这个话题,是关涉到上海当代艺术生存特色的问题。国内艺术圈长久以来一直有一种首都本位的现象,但在这个新媒体时代,云南某个边陲小镇发生的事情也照样能变成头版头条,只要这件事是有价值的就可以超越地域的藩篱,艺术圈也必须超越地域的、圈子的、行业的局限。当代艺术在上海历来有一个重要传统,那就是艺术家必须做好自己,这样才会有非常多的强大个体,这是上海的特点。上海当代艺术还有一个优良传统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上海工作后的整整三十年来,我发现上海有一个不成文的当代艺术传统,就是以相似为耻,上海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,艺术圈会鄙视抄袭和模仿的现象,这才是上海。
(感谢本文作者:新民晚报/李旭)